媒体广场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媒体广场

致敬先锋,见贤思齐——“改革先锋”阮长耿院士走进苏州科技大学

部门:   作者:苏大附一院   发布时间:2019-03-23   浏览:2708次

1.jpg

奋斗恰青春,筑梦正当时。3月6日下午,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共同部署开展的“改革先锋进校园”活动走进苏州科技大学。在苏州科技大学行政楼报告厅,中国工程院院士阮长耿教授以《我的中国梦:苏州血液的建设》为题为200位师生们讲述了自己一生的“追梦史”。苏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黄锡明,苏州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张庆奎、校长陈永平等相关部门领导出席报告分享会。


    


2.jpg
寒窗苦读强根基

1958年,因成绩优秀,阮长耿被保送到北京大学,因为北大没有医学专业,阮长耿只好选择了与医学接近的生物化学专业。6年寒窗,在名师的指导下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养成了严谨求实的治学作风。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了国防科工委下属的苏州医学院从事血液学研究。一次意外的机会,他被安排到病房当医生,这次与“医”的对接,实现了他多年的夙愿。

从1966年到1973年7年间,阮长耿每天跟随陈悦书教授查病房、出门诊、讨论病例,长期的耳濡目染, 使他系统地学习了医学基础理论,掌握了丰富的临床专业知识。

1979年,改革开放,打开国门,阮长耿以优异的成绩在出国深造选拔考试中胜出,被选为首批公派留学生。当时他暗自思忖“国外同行在研究什么?我能学到什么?我能为我的国家做什么?”在国外留学,他被派到法国巴黎第七大学圣路易医院血液病研究所,师从法国医学科学院院士、著名血液病学专家雅克·卡昂教授。

来到巴黎,最吸引他的不是名胜景点,而是实验室的研究。他在床头用中文写下“奋发图强!发奋!发奋!发奋”来时刻鞭策自己。不到两年时间,阮长耿在卡昂教授和英国有关专家的帮助下,首先发现了世界上第一株抗人血小板膜糖蛋白I单可隆抗体,并成功应用此单抗阐明了血小板膜糖蛋白I在血小板粘附过程中作为vW因子受体的重要功能。凭借这一重大研究成果,阮长耿于1981年10月初通过答辩,获得了法国医学生物学博士学位,成为获得这一学位的第一位华人留学生。


学成归来铸就“血液王国”

1981年10月,阮长耿毕业后如期回到苏州, 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血栓与止血研究室。在极其艰苦简陋的工作条件下,利用自制的烛缸代替细胞培养箱,不到两年,他和他的团队就成功研制了以SZ(苏州)命名的第一组抗人血小板膜糖蛋白单克隆抗体,为国内首创。1985年,他在“苏州”单抗基础上建立了血小板膜糖蛋白、vW因子和活化血小板等检测试剂盒。 多年来,就是凭借这种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烛缸精神”,阮长耿带领他的科研团队,利用杂交瘤技术研制出SZ-系列单克隆抗体共有九大类,一百八十多株,在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发病机理、转化医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几十年来,阮长耿院士带领着血研所的同仁,一直以血栓与止血、白血病、造血干细胞移植为主要研究方向,坚持科研与临床相结合,开展了一系列创新研究工作,取得了卓越的成果,已成为国内主要的血液病诊疗中心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血液学事业迅速发展,靠的是像阮长耿院士这样能够沉下心来做研究的人。回想起致力于血液研究的五十余载,阮长耿动情地说:“如果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为自己的祖国,为人民多做一点事,这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传承精神,激励年轻一辈

致敬先锋,见贤思齐。阮长耿以自己一生的从医经历为年轻的学子上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励志课,以人格魅力和榜样力量激励着苏科大的学子们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他希望苏科大的学子们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年轻有为的专家学者。


    


3.jpg

深入浅出的讲课内容让苏科大的学子们受益匪浅。随后讲课结束后,阮院士在图书馆与学子们进行了亲切互动,为他们答疑解惑人生中即将面临的问题。从“专业知识结构体系如何运用到实际?”到“如何保持科研的激情?”以及“国内深造还是出国深造的抉择?”,阮长耿院士为学子们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4.jpg

听了阮院士的讲课与答疑,学生们都表示,我们要向阮院士学习,珍惜现有的学习条件,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学习,接过接力棒,为国家的科技进步贡献一份力量。


--转载自苏大附一院

微信公众号
总机电话:0512-83837999
邮  编:215100
地  址:苏州市吴中区吴东路1339号
Copyright © 2020-2022 弘慈医院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7025424号 【企业邮箱】